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推荐 > 教资小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最全汇总

教资小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最全汇总

发布时间: 2021-12-10 14:12:39

越来越临近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啦!你准备好了吗?马上又要放十一小长假了,大家可以趁着小长假抓紧时间复习一下哦,在这里也大家分章节整理出了关于小学科二简答题不得不背的考点,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教材,好好归纳总结一下,把分拿到手~

如果你没时间看完这篇文章,只想找一份全面而系统的资料慢慢学习,那就直接拉到文末来获取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3)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场所

(4)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

(5)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征

(5)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6)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的特征

(1)定位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

(2)采用修业年限为 6 年的“4-2”学制

(3)是打基础的教育

(4)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六、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二)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

2、个体发展层面

3、课程内容层面

(三)义务性

(四)全面性

七、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课题选择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4.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5.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和目的

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保存、传递

2、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 选择、整理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交流、传播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更新、创造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遗传的作用

(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格赛尔提出

(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的作用

(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

(2)积极与消极影响

(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独特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 身心发展的规律

(1) 顺序性

(2) 不平衡性

(3) 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 互补性

(6)阶段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2)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3)教育目的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价值观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

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劳动技术教育

(1)意义:

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②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③有利于学生掌握只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④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⑤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⑥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能让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途径:

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劳动

②社区工厂、农村的劳动

③社会公益劳动

四、五育之间的关系

1、 德育:思想基础

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其他各育的基础、核心

方向性的保证

2、 智育: 前提和支持作用

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 体育: 物质基础

4、 美育: 动力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文化知识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产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四、教师成长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5)行动研究

第六章 课程

一、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

2、学科知识水平(知识)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儿童)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1)分析教学任务:备教材;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二)分析教学任务:备教材;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备学生;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备教法; 教师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写计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中心环节):教学实施;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评价。

第七章 学习的心理基础

一、 注意的类型

分类依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二、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材料性质、材料数量、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四 、记忆的提高

(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六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想象。

七、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认知结构,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

(2)同化:新信息纳入图式,丰富图式—量的增加。

(3)顺应:图式不适应新的信息,要改变、修正原有图式—质上发生改变。

(4)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的。

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客体永久性。

(2) 前运算阶段(2-6/7 岁):

①出现语词或表象——延迟模仿。

②不守恒:量杯实验。

③不可逆。

④泛灵论-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⑤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

(3) 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

思维可逆,守恒,去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的特点和前运算阶段特点对立。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后)

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进行命题运算、逻辑推理。

九、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3)心理定势: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只看到常用功能,看不到其他功能。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

十、影响人格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家庭教养方式

(4)自我

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学习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学习行为;

(2)指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

(3)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调控学习

二、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

(1)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最好。

(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 U 形关系。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直接经验

(2)替代性学习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五、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成就动机的培养;

2、归因信念的训练;

3、自我效能的增强;

4、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5、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6、成就目标的引导。

六、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第九章 学习迁移

一、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原理+例子

(2)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由易到难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的要促进后教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十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语言表达的知识

(2)智慧技能:运用符号与概念

(3)认知策略:调控认知活动。

(4)动作技能:习得整体动作模式

(5)态度:对人、事、物的内部状态

二、程序教学

(1)小步子:将材料分为若干个小步子;

(2)自定步调:学生自定步调,循序渐进;

(3)积极反馈:对学生的积极反应及时给以反馈;

(4)低错误率:高效快速降低错误率。

三、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激发动机;

(2)结构原则:最佳的知识结构:动作、图像、符号(语言);

(3)程序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4)强化原则。

四、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

(2)主观条件: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五、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人的认识,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动态的。

2.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子走进教室的,学生经验世界丰富性、学生有差异性,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

3.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有互动。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有适用的范围。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和学习观对应。

第十一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六、知识学习过程

(1)知识的获得

(2)知识保持

(3)知识提取

七、知识有效概括的措施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进行自觉概括

八、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阶段

(2)操作模仿阶段

(3)操作整合阶段

(4)操作熟练阶

九、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讲解与示范;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关键环节);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十、智力技能的形成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十一、智力技能的培养方法

1.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2.变式练习策略;

3.反馈策略;

4.条件化策略。

十二、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第十二章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注意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

2、内化性原则:指导学生把学习策略内化为学习能力;

3、特定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策略;

4、生成性原则:生产新的东西,更深度理解知识;

5、有效监控原则:确认所学策略是否有效,适合什么任务;

6、个人效能感原则:有自信。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策略;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第十三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3)社会风气:社会上的好的、不好的风气都会影响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4)同伴群体:受班集体里的整体风气影响。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知行不一致。

(2)态度定势:刻板印象。觉得摔倒的老太太都是碰瓷的。

(3)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水平。小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比较低。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 、自我中心阶段/ / 无律阶段(2 到 5 岁) ( 无律期)

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开思考问题,规则没有约束力,处于“无律期”。

2 、权威阶段/ / 他律阶段(5到 8 岁) ( 他律期)

特点:无条件的服从,以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好坏。

3 、可逆性阶段/ / 自律阶段(8 到10 岁) ( 自律期)

特点:规则可以改变,以行为动机作为评判标准。

4、 公正阶段( 公正阶段( 10 到 12 岁)

特点: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赋予同情心

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1 、前习俗水平(0 到 9 岁)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 看行为后果) :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规范

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错的的,是不可以做的

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是可以做的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看利益满足) :“自私自利”

符合我利益的就是好的,可以做的

不符合我利益的就是不好的,不可以做的

很多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

2、习俗水平( 10 到 20 岁)

(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好孩子阶段 ):做好人

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

没有得到认可的,就是错的。

(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好公民阶段)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规则的行为就是好的,

不遵守的就是坏的。

3 、后习俗水平( 20 岁以后,很少人达到)

(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规则可改变)

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 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良心办事)

自己选择,人类道义高于一切。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五、良好态度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具有分别是非的能力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四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一般从道德认知开端,但又有多种开端, 对学生的 知情意行 的培

养提高的过程 。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 思想内部矛盾运动 的过程 ,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

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 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 知行统一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 长善救失原则 ( 发扬积极因素 , 克服消极因素 原则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

(八)疏导原则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三 、德育方法

(一) 说服教育法 —— 德育的基本方法

贯彻要求:

(1)明确目的;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 榜样示范法

(三) 指导实践法

(四) 情感陶冶法

贯彻要求: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五)品德评价法。

(六)品德修养法

第十五章 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科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开展小组辅导;

7.对学生进行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第十六章 美育

一、美育的作用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3、美育对的与、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第十七章 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这一章的知识点基本上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第十八章 班级管理

一 、班主任的任务和基本职责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重点)

(2)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智

(3)指导学生课外生活,关心身体健康。——体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劳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班级管理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家校合作

(7)评定学生操行。——每个学生管理

二、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前提、基础和首要环节

(2)组织和培养良好班集体: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班级日常管理

(5)操行评语

三、良好班集体的四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组建阶段

(2)班集体的形成期阶段(核心形成阶段)

(3)班集体的成熟期阶段

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

(1)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六、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委员会。

七、班级日常管理

1、环境管理

2、教育性管理

3、操行评定

八、教师撰写操行评语原则

1、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

2、全面性——德智体美劳:指出优缺点+努力方向;

3、发展性——发展眼光看待学生;

4、鼓励性——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5、可接受性——认知上可以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

九、班级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思想正确;

2.全面管理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3.自主参与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管结合原则:教育+纪律;

5.全员激励原则:激励全体学生;

6.平行管理原则—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

十、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训练法;

8、行为训练法。

十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1.自愿性——选择的权利;

2.灵活性——内容、形式上的灵活;

3.实践性——学生动手操作;

4.自主性——学生是主体。

十二、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一)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规则先行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做好自己

(三)做好课堂监控——老师管好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教育学生自己管好自己

第十九章 教学实施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不急不慢不冷场;

(7)气氛热烈(评价好课的根本标准)。

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教学原则类型: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2)不足

①不利于因材施教;

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③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第二十 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小结的基本要求:

(1)课堂小结要有计划性——备课时准备好;

(2)课堂小结要有及时性——新授完及时总结;

(3)课堂小结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4)课堂小结要有引导性——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课堂小结要有简明性——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二、“新课改”的评价观(发展、激励):

评价观 :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更注重评价过程;

(4)评价方式多样化;

(5)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新课改”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学生观 :

(1)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4)学生需要人文关怀。

教师观 :

(1)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

(4)对待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教育观:

(1)学生素质的全面化;

(2)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4)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发展的终身课持续性。

以上便是小学科目二需要掌握的简答题背诵考点,大家只要多背,一定没有问题的。

最后,小7还要多说一句,很多备考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手上或多或少有一些资料,但资料并非越多越好,尤其在仅有几天准备时间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很宝贵了,你如果再花时间去甄别资料的好坏,整合资料的重点,只会让你更加焦躁,因此备考资料要少而精,不要大而全,否则和看教材就没有区别了。一份备考资料推荐给大家:

如果你对教资考试仍有困惑,不妨关注“一起考教师”的知乎账号,私信发送:“模拟卷”获取备考资料包,内含:

  • 5套全真模拟套卷(含解析答案)
  • 学霸笔记(上文知识点PDF版)
  • 3节源源老师的Live broadcast lessons

确认过眼神,你是会领取的人!